對于國家經濟發展而言,“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如何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如何確保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如何細化落實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任務?今年的全國兩會,將做出圓滿回答。而食品行業,也將在全國兩會的各項議程中之中,在“十三五”規劃的藍圖之中,看到行業發展的方向和亮點。
在眾多關于全國兩會的看點預測和民調熱點當中,有供給側改革、扶貧攻堅、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司法進步、制度反腐等等,而平日被熱議的食品安全話題,被提及的頻率反而降低了。當然,這絕不是食品安全風險降低了,相反,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還專門針對食品安全做出指示,特別提出,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吃得更放心、吃得更健康。強調確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要堅持黨政同責、標本兼治,加強統籌協調,加快完善統一權威的監管體制和制度,落實“四個最嚴”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把食品安全的監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黨組織如何介入食品安全監管?新常態經濟下,如何處理好食品安全與供給側改革的關系?怎樣以科學的監管推動食品工業的創新發展?這些都將是食品行業監管者必須作答的命題。
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對于企業是責任。食品安全法明確了企業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地位。在經濟形勢依然下行、政府監管日趨嚴格、消費需求日趨提升的背景下,企業的擔當絕對不可能僅僅是遵紀守法,企業的作為也不應當僅僅是生產銷售合乎安全標準的產品,而是必須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參與到國家食品安全建設的進程中,參與到對消費者食品安全知識的普及中,這已經成為了食品企業新的發展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的基礎,是整個食品行業做大做強,是每個食品企業品牌的提升。
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對于公眾是成長。從守望到參與,從指責到學習,從以怨求利到依法維權,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伴隨著社會生態環境的進步,中國消費者的食品安全理念日趨成熟。這種理性的消費態度已經開始形成改善食品安全環境的力量,并將持續帶動消費水平的提升。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的會議提出,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要穩定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加強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為經濟發展和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環境。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深挖國內需求潛力,開拓發展更大空間。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著力實現合作共贏。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切實保障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務水平。這些目標任務實際上也就是今年全國兩會審議和討論的主題。如果以行業的視角對這些目標和任務進行解析就會發現,每一目標任務的圓滿完成,將會為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創造良好的環境。
陽春三月,不少食品企業會以各種形式,以全國兩會為契機,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全民共治,鑄就良好的食品安全環境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和行業發展的大勢。針對這個主題,企業關注全國兩會的視角與舉措也當有所創新,既要發出自己的聲音,更要聆聽各界的訴求,分享代表和委員的智慧,把握國家的發展脈絡。
------摘自中國食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