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端午節,粽子、保健品、煙酒等商品是否涉嫌過度包裝、如何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模式等話題引發公眾熱議。作為過度包裝的“重災區”之一,食品行業如何踐行綠色消費,引導適度包裝格外受關注。
◆多行業存過度包裝現象 有故意為之也有無奈之舉◆
全國多地質監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商品過度包裝的問題集中體現在保健品、飲料酒、快遞等領域,此外,化妝品、茶葉、藥品、月餅等領域也會出現程度不等的相關問題。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布的2017年一季度商品包裝的監督抽查結果顯示,以保健品為代表的沖飲類方便食品包裝抽樣不合格率達20%,不合格項目均為包裝空隙率。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近年來,商品包裝抽樣合格率連年上升,但保健品包裝合格率一直“拖后腿”。雖然國家對保健品的包裝有明確的規格要求,但對于生產商而言,規定的約束力有限。近兩年來,一些知名品牌都曾登上“黑名單”,有的品牌甚至上榜不止一次。飲料酒的過度包裝問題同樣突出,記者在抽查結果公示中看到,即便是一些知名品牌也曾登上包裝不合格產品的“黑名單”。長期以來,高檔酒“瓶比酒貴”的現象十分普遍。淘寶網上,青花瓷、琺瑯彩等材質的高端定制酒瓶價格從一兩百元到一兩千元不等,這些酒瓶做工精美,跟藝術品別無二致。許多商家都將“酒瓶可用于藝術品收藏”作為營銷的噱頭。
生鮮的快遞包裝在一些時候被認為是“無奈之舉”。據了解,生鮮的包裝成本有時會超過10塊錢,大大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但有企業表示,但如果包裝簡單了,就會有客戶投訴食品不安全,所以過度包裝也是無奈之舉。
◆部分領域缺乏約束依據◆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的《限制商品過度包裝通則》指出,所謂過度包裝,是指超出正常的包裝功能需求,其包裝層數、包裝空隙率、包裝成本超過必要程度的包裝。業內專家表示,對于過度包裝“度”的判斷一般需要同時參照國家標準和地方性法規,目前已公布實施的國家標準包括《限制商品過度包裝通則》《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食品和化妝品包裝計量檢驗規則》《定量包裝商品計量監督管理辦法》等。此外,部分地區也針對限制過度包裝和促進商品包裝物減量專門出臺了地方性法規,如《上海市商品包裝物減量若干規定》《蘭州市關于進一步加強商品過度包裝治理工作的通知》等。
具體到不同行業,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胡光偉表示,目前,國家標準主要對飲料酒、糕點、化妝品、保健食品、糧食等包裝進行了明確“設限”,限量要求包括:包裝空隙率、包裝層數以及包裝成本和商品銷售價格比等3個方面。例如,飲料酒的包裝空隙率應在55%以下,包裝層數必須為3層及以下;保健品、化妝品的包裝空隙率應在60%以下,包裝層數必須為3層及以下。并且,食品和化妝品除初始包裝之外的所有包裝成本的總和,不應超過商品銷售價格的20%。不過,胡光偉表示,水果、生鮮、快遞等領域都還沒有明確的國家標準、地方法規或指導文件,過度包裝標準的缺失仍是普遍性問題。
◆消費觀念 責任意識均需加強◆
業內專家認為,解決過度包裝問題,既需要培養公眾的綠色消費觀念,也需要強化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意識,推進相關立法建設。全國人大代表周洪宇、全國政協委員安純人等多位代表委員呼吁,加快對過度包裝進行立法限制,推進各省區市出臺地方法規,使治理、監管工作有法可依。中國包裝聯合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行業協會也應在已有國家標準和地方法規的基礎上,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從包裝層數、包裝用材、包裝有效容積、包裝成本比重、包裝物的回收利用等方面,制訂各系列產品的具體行業標準,引導企業在包裝設計和生產環節中減少資源消耗。上海科學院研究員、上海產業技術研究院戰略咨詢部主任沈躍棟認為,在強化過度包裝立法的同時,還應采用市場調節的手段,對過度包裝企業或在包裝材料中添加無法回收的材料征收包裝稅。
專家介紹,德國在抑制過度包裝問題上的經驗值得借鑒。德國法規要求,凡包裝體積明顯超過商品本身10%以及包裝費用明顯超出商品30%的行為,應判定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商業欺詐”。同時,德國還設立了對傳統塑料袋征收1.27歐元/公斤的稅,完全生物降解的塑料袋免稅。此外,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專家熊孟清等業內人士認為,遏制過度包裝要突出生產企業的責任意識。20世紀90年代初,法國通過法律形式要求:誰生產垃圾誰就要付出代價。此條例出臺后,法國的生產企業想方設法簡化包裝、方便回收,過度包裝問題得到了有效遏制。(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