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綜合報道)日前,科技部、國家衛生計生委、體育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印發《“十三五”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專項規劃》。
有這些重點任務
圍繞健康中國建設需求,結合國家科技計劃改革總體部署,通過“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地與人才專項等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的實施,加強基礎研究和醫學前沿技術研究,組織重大疾病防治、重點人群健康保障和健康風險控制技術研發,研制新型藥物和醫療器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開展衛生與健康科技保障示范。
(一)加強應用基礎研究
以解決人體健康和疾病防治的關鍵科學問題為目標,聚焦個體發育、衰老調控、免疫、代謝、腦科學、環境與健康、心理健康、人體微生態、干細胞和再生醫學、中醫藥等方面的關鍵醫學問題,加強部署基礎研究,探索疾病發生與發展規律,為疾病防治和健康促進提供理論基礎。
專欄1:應用基礎研究
1. 個體發育基礎研究。
圍繞胚胎-胎兒-兒童個體發育分化的重要階段,研究發育的時程性調控機制,個體發育和再生過程中細胞分裂、遷移、凋亡等生命現象的機制,以及常見出生缺陷疾病的遺傳學病因和發病機制等。
2. 衰老調控機制研究。
研究衰老過程中的營養代謝異常和生物節律的關系,衰老與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發生發展的關系,尋找器官衰老的新靶標,開展生殖系統衰老與調控研究,提出延緩衰老過程的新策略。
3. 醫學免疫學研究。
研究免疫細胞分化發育與功能調控機制,免疫識別、免疫記憶的分子機理和本質特征,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傳染病、心腦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相關的急慢性炎癥的免疫學基礎。
4. 人體代謝基礎研究。
研究人體代謝功能穩態維持及失調機制,重點關注疾病代謝模型建立、人體代謝組學研究、糖脂代謝異常調控、消化道內分泌功能調節、營養與代謝、微量元素的作用及穩態調節等研究。
5. 腦認知與相關腦疾病研究。
開展感知覺、學習和記憶、注意和抉擇、意識和語言等腦認知功能研究,發現幼年期發育性腦疾病、中青年期精神類疾病、老年期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特異生物標記物和治療靶點,開發神經活動檢查、操控、基因調控以及功能成像等新技術。
6. 環境與健康相關基礎研究。
研究自然環境中生物、化學和物理因素等有害因素對人類機體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明確大氣污染、高寒缺氧等因素的早期生物效應及其與疾病發生發展的關系,研究環境相關疾病的生物標志物等。
7. 心理健康相關基礎研究。
針對環境、基因、生活方式等危險因素、早期診斷生物標記物、臨床診療改進、認知康復等方面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為高危人群篩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及個體化干預等提供理論依據。
8. 人體微生態研究。
結合現代生命組學和大數據技術,建立中華民族典型人群的健康與疾病微生物組標準數據庫和菌種庫,開展微生態菌群對免疫、代謝等系統的作用以及分子調控機制等方面的研究。
9.干細胞和再生醫學研究。
開展胚胎干細胞、誘導性多能干細胞和成體干細胞等干細胞定向誘導分化、規?;囵B等基礎與臨床研究,以有效性、安全性和可控性為導向實現組織與器官再生,改善或恢復損傷組織和器官的功能。
10. 中醫藥基礎研究。
以中醫臨床實踐為基礎,結合多學科高新技術,開展臟腑經絡理論、證候與辨證論治、經穴特異性及針灸治療機理、中藥藥性理論、方劑配伍理論、中藥單方或復方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中醫康復養生理論等研究,闡釋中醫藥和民族醫藥核心理論的科學內涵,揭示其生物學基礎,闡明其系統思維模式,豐富發展中醫藥理論體系。
11. 運動與健康基礎研究。
開展運動對各器官結構、代謝、功能的影響以及相關疾病防治基礎研究,探索力、聲、光、電、磁等刺激對人體的作用機制,開展運動對中青年抑郁癥的防治基礎研究以及運動對神經退行性疾病認知障礙的干預作用研究。
(二)推動前沿技術創新
把握生物、信息、工程等科技前沿領域的發展趨勢,加快引領性技術的創新突破和應用發展,攻克一批急需突破的先進臨床診治關鍵技術。重點部署生命組學、基因操作、精準醫學、醫學人工智能、疾病早期發現、新型檢測與成像、生物治療、微創治療等前沿及共性技術研發,提升我國醫學前沿領域原創水平,增強創新驅動源頭供給,加快前沿技術創新及臨床轉化。
專欄2:前沿技術創新
1. 生命組學技術。
基于生命組學技術發展新型疾病診治技術與產品,重點發展新一代測序技術和其他分子診斷技術,建立完善相關技術標準和數據庫,發現可用于疾病診斷、預測、預警和療效評價的標志物。
2. 基因操作技術。
開展基因編輯及合成生物學等技術研究,探索新技術在模擬人類疾病、異種器官移植、提高細胞對病毒的免疫力、賦予細胞抗癌能力、加速疫苗和藥物的研發進程等方面的應用潛力。
3. 精準醫學技術。
建立百萬健康人群和重點疾病人群的前瞻隊列,建立多層次精準醫療知識庫體系和國家生物醫學大數據共享平臺,重點攻克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組學研究和大數據融合分析技術等精準醫療核心關鍵技術,開發一批重大疾病早期篩查、分子分型、個體化靶向藥物治療、靶向外科手術、療效預測及監控等精準化解決方案和支撐技術。
4. 醫學人工智能技術。
開展醫學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等技術研究,開發集中式智能和分布式智能等多種技術方案,重點支持機器智能輔助個性化診斷、精準治療輔助決策支持系統、輔助康復和照看等研究,支撐智慧醫療發展。
5. 新型檢測與成像技術。
開展高分辨醫學成像、功能與分子影像、無創生化指標檢測等技術研究,發展生物標志物高靈敏檢測、液體活檢、即時檢測、病理組織快速分析、全自動快速病原微生物鑒定、傳染病溯源鑒定等技術,加快檢測與成像技術突破。
6. 疾病早期發現技術。
加強慢病篩查預警技術及傳染病溯源鑒定技術研究,加快發展高通量、快速、靈敏、特異、經濟的疾病篩查與預測預警技術,提高重大疾病的早期發現能力。
7. 生物治療技術。
加強干細胞和再生醫學、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關鍵技術研究,加快生物治療前沿技術的臨床應用,創新治療技術,提高臨床救治水平。
8. 微創/無創治療技術。
運用影像技術與設備、機器人以及微創手術器械、分子靶向外科術中導航等創新成果,開展介入治療、內窺鏡輔助治療、新型物理治療、腫瘤切緣識別等研究,減輕患者痛苦、減小副作用并提高療效。
9. 康復輔助技術。
研究功能障礙患者運動、行為、生理與心理特征,突破康復輔具普適與個性化適配技術、運動意圖識別、感知增強與控制、神經-機器接口等關鍵技術,探索康復訓練模式與效果評估方法,研發新型肢體康復機器人、虛擬康復訓練系統等產品。
(三)提升疾病防控水平
聚焦威脅國民健康的疾病,加強疾病防控技術研發,開發一批急需突破的臨床診療關鍵技術,大力推動醫療新技術轉化應用于臨床,在科學評價的基礎上形成一批診療技術規范,提高診療技術水平,優化疾病防控策略,顯著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
專欄3:疾病防控研究
1. 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
聚焦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神經精神疾病和腎臟疾病等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慢病,突出解決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頸問題,研發30-50項先進診療技術和50-80項基層適宜技術,建立10-20個區域重大慢病臨床大數據中心和流行病學監測大數據中心,建成包括至少300家市級醫院和800家縣級醫院的覆蓋全國、運行高效的研究協作網絡,有效控制重大慢病發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負擔。
2. 重要傳染病防控研究。
繼續實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聚焦降低“三病兩率”和提高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能力的科技瓶頸問題,以創新性的技術、方法、策略、產品為主要攻關方向,著力發展預防乙肝病毒感染者向肝癌轉歸的新技術和新策略,進一步發展適合我國人群的艾滋病綜合治療方案和新型預防與干預技術,著力開發肺結核的實驗室診斷新產品和新技術,在敏感性、特異性方面實現突破。加強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網絡體系建設,形成聚焦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的平臺和基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提高我國傳染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控制水平。加強細菌耐藥風險評估、新型抗生素及替代品、疫苗、臨床耐藥菌感染診斷、治療與控制等相關技術和產品研究。
3. 常見多發病防控研究。
圍繞消化系統疾病、血液和免疫系統疾病、眼耳鼻喉疾病、口腔疾病、皮膚病、地方病和職業病、婦兒疾病及老年退行性疾病等常見多發病,突破一批防控關鍵技術,研究篩選80-100項安全、有效、經濟、適用的適宜技術,研究規范化診療方案,提高常見多發病防控水平。
4. 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研究。
針對我國出生缺陷防控、不孕不育和避孕節育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建立覆蓋全國的育齡人口和出生人口隊列,建立覆蓋全國的生物信息和樣本資源庫,研發4-5種避孕節育、防治不孕不育的適宜技術,7-8種新產品及標準規范,保障育齡人口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5. 重點寄生蟲病和地方病防控研究。
研發包蟲病疫苗、防治藥品與檢測試劑,開展藥物療效和不良反應系統評價。加速血吸蟲病傳染源控制、監測預警、快速診斷等技術和防治藥品研究,研制消除血吸蟲病技術規范。研究瘧疾病例追蹤溯源、檢測篩查、媒介和藥物抗性監測以及輸入性傳染源傳播風險評估等技術。開展碘缺乏、水源性高碘危害、地方性氟(砷)中毒等地方病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適宜的防治技術,建立防治技術轉化示范點并逐步推廣應用。
6. 重要疾病流行病學研究。
針對嚴重危害國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罕見病,開展規范的流行病學研究,結合自然人群國家大型健康隊列以及重點疾病大型隊列的建立,系統監測我國重點疾病的疾病譜變化情況,為發病機制、疾病防治等研究提供證據。
7. 臨床醫學檢驗標準研究。
開展我國各年齡段人群生理指標標準值研究,制定我國常見病、多發病相關檢驗醫學實用準則,推動臨床檢驗金標準的建立和標準物質的研制以及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的制訂實施。
8. 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研究。
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特色,選擇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病毒性疾病、重大傳染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精神心理與心身疾病等疾病為研究對象,系統開展臨床評價、療效機制等研究,形成診療指南,切實提高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的臨床療效與服務能力。
(四)保障重點人群健康
圍繞兒童、青少年、婦女和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健康保障,加強常見疾病的流行規律和危險因素、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和營養、兒童疾病預防技術和健康評價工具、婦女重點疾病防治技術和保健服務模式、老年健康評估、老年共病、傷害防治及綜合防治技術、智能康復技術與產品等研究。
專欄4:重點人群健康保障
1. 兒童和青少年健康。
研究發育源性疾病、罕見病、生長發育不平衡對兒童青少年健康及其成年疾病早發風險的影響,加快研發營養缺乏與過剩的干預技術,開發兒童青少年體格、機能、素質、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多維度發育量表及共享應用的適宜技術。
2. 婦女健康。
圍繞女性惡性腫瘤、生殖系統感染、生殖內分泌系統疾病、妊娠期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婦女重點疾病開展早期預警及干預技術研究,建立早期診斷和治療方案,探索更年期等婦女特殊時期的新型保健服務模式。
3. 老年健康。
開展大型隊列研究,判定與預測老年健康的指標、標準與方法,研發可穿戴老年健康支持技術和設備,探索老年綜合征和共病的發病過程與規律,研發綜合防治適宜技術、指南和規范,構建老年健康管理網絡。
4. 殘障人群健康。
重點開展機器人輔助、康復訓練、認知康復、中醫康復等技術研究,開發功能代償、生活輔助、康復訓練等康復輔具產品,實施互聯網+科技助殘行動。
(五)開發醫藥健康產品
加快臨床急需藥物研發,開發創新藥物,強化藥品質量安全保障;加強創新醫療器械研發,推動醫療器械的品質提升,減少進口依賴,降低醫療成本;開發健康監測產品,實現個體化健康干預和持續改進。
專欄5:醫藥健康產品
1. 藥物研發。
繼續實施“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研制完成30個左右創新性強、防治重大疾病、市場前景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針對重大疾病防治或突發疫情等用藥需求,研制完成20-30個臨床急需和具有市場潛力的重大品種,并切實解決產業化技術瓶頸問題;推動自主創新藥物和高端制劑在發達國家完成臨床試驗或藥品注冊;依托重大品種研制,突破制約新藥研發和產業化的重大核心關鍵技術,搶占新藥創制的科技制高點;提升已建核心平臺的服務水平、輻射帶動的能力和國際化水平,申請/授權專利1000項以上,持續推進專項品種和技術成果轉化,提升產業化水平。
2. 醫療器械研發。
重點突破一批引領性前沿技術,重點發展醫學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新型植入裝置、新型生物醫用材料、體外診斷技術與產品、家庭醫療監測和健康裝備、可穿戴設備、中醫醫療器械、基層適宜的診療設備、移動醫療等產品。推動適宜、高性價比通用醫療器械的品質提升,協同推進醫療器械技術及裝備升級,完善設備標準體系,加強醫療器械在不同層級醫療機構的規范化應用。
3. 康復輔具研發。
重點發展老年人護理照料、殘疾人生活、教育和就業輔助、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等領域的產品,加快人機智能交互、照護機器人、3D打印、腦機接口、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康復輔具中的集成應用。
4. 健康監測產品研發。
基于可穿戴設備和移動通信等獲取的健康相關數據,構建以不同人群健康狀況為基礎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狀態評價指標體系,開發中國人群健康指標和常用檢驗指標、整體多維度健康測評、低負荷/動態連續人體參數測量及健康狀態辨識與評估產品。
5. 醫藥健康產品評價研究。
開展健康產品應用、疾病防治技術設備的臨床應用功能評價與性能測評方法研究,科學、安全、有效地引導相關產業的技術發展,逐步建立相關評價技術標準和技術法規,完善技術管理和市場管理;建立健康與疾病防治技術的質量保證技術平臺,開展衛生與健康領域創新技術應用的質量保證技術研究。
(六)發展新型健康服務技術
加強整合醫學研究,推動信息技術與醫療健康服務融合創新,重點發展個性化健康服務、協同醫療、智慧醫療、醫學應急救援等新型健康服務技術,創新疾病診療和健康管理服務模式。
專欄6:新型健康服務技術
1. 整合醫學研究。
整合臨床各學科力量,打破學科壁壘,建立來自臨床各科室、中醫與西醫等不同領域專家組成的診療團隊,實現多學科協作、整體優化的診療模式;加強臨床醫學與公共衛生整合,推進慢病健康教育、風險評估、高危人群早診早治,推動晚期疾病治療模式轉變為早期健康促進模式;利用大數據和生物信息學技術整合相關專業和相應學科的研究成果,繪制重大慢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圖譜,明確影響慢病防控的關鍵環節,開發重大慢病防控的集成策略,實現對重大慢病的全因素、全過程、全人群的綜合管理;開展關于個人健康狀況的及時有效的評價和疾病預警研究,提供連續性疾病診療和健康管理服務,推動醫療健康一體化服務發展。
2. 個性化健康服務技術研究。
建立覆蓋醫院、社區、家庭、個體的連續性疾病管理模式,提供關于個人健康狀況的及時有效的個性化健康評價、疾病預警以及主動式干預,強化健康促進。
3. 協同醫療技術研究。
研究互聯網醫療、疾病管理、大數據分析等協同醫療相關技術,推進數字化醫療和移動醫療的發展,研究建立疾病評估及分級診療體系,推動以均等化為方向的協同醫療服務發展;加強不同地區間醫療信息管理網絡和遠程醫療網絡的整合,開展區域化醫療信息管理網絡和遠程醫療網絡研究,構建覆蓋全國的慢病遠程醫療服務體系。
4. 智慧醫療技術研究。
基于人工智能技術,推動醫療健康與大數據分析的緊密融合,推動健康風險和疾病預警、預測、診斷、治療與康復等各環節的智能化發展,發展自動診斷、臨床決策、手術規劃、智能康復、個性化健康管理等新模式,推動以智慧化為方向的智慧醫療服務發展。
5. 醫學應急救援技術研究。
開展新型重癥監護和戰創傷救治等技術研究,集成多學科急救技術,建立突發事件醫學應急處置體系,優化醫學應急救援鏈,提高我國應對地震、臺風、洪澇等自然災害和交通事故、公共安全事件、放射性污染、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和武裝沖突等突發事件的醫學應急處置能力和創傷救治水平,推動以高效救治為方向的醫學應急救援服務發展。
(七)強化健康風險因素控制
以增進健康為導向,推動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提升為中心轉變,綜合分析生物、環境、心理、社會、行為等多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加強健康危險因素、科學健身、環境與健康等研究,重點開發健康促進、職業病防治、食品安全保障、生物安全保障等技術,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制定和優化健康管理解決方案,提高健康水平。
專欄7:健康風險因素控制
1. 生活方式等因素與健康研究。
系統加強吸煙、飲酒、營養、睡眠、心理、微生態等因素對健康的影響研究,在科學評價的基礎上制定和優化健康干預方案,使健康風險因素的預防控制窗口前移,有效降低疾病的患病風險和發生率。
2. 環境與健康研究。
研究自然環境中生物、化學和物理因素等對人類機體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探索氣象環境與疾病發生發展的關系,明確相關因素的早期生物效應,研發毒性評價和安全性評價技術,發展環境相關疾病的預警體系。
3. 職業病防治技術研究。
推進嚴重危害勞動者健康的職業病防治技術研究,探索早期職業健康損害和新發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開展塵肺病、職業腫瘤等重點職業病的致病機制、早期診斷、臨床診療及健康監護關鍵技術研究,加強職業病危害識別、危害表征、暴露評價和職業病危險因素控制和消減關鍵技術研究,研發重點職業病的工程防治、防護用品及快速檢測等技術裝備,開展職業健康損害的疾病負擔研究。
4. 健康促進關鍵技術研究。
以定量監測、精準干預為方向,圍繞健康狀態辨識、健康風險預警、健康自主干預等環節,重點攻克無創檢測、穿戴式監測、生物傳感、健康物聯網、健康風險因素干預等關鍵技術和產品,加強國民體質監測網絡建設,構建健康大數據云平臺,研發數字化、個性化的行為/心理干預、能量/營養平衡、功能代償/增進等健康管理解決方案,加快主動健康關鍵技術突破和健康管理服務研究。
5. 食品藥品安全保障研究。
開展食源性致病菌耐藥機制及傳播規律、食品安全危害識別與毒性機制等基礎研究,開展食品藥品安全檢驗檢測、監測評估、過程控制等技術研究,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和評估研究,加強食品藥品標準研制,建設食品藥品安全防控技術體系,通過轉化、應用、集成研究,針對食品加工和藥品生產過程安全控制、食品藥品安全應急保障、網絡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等重點領域,從產業發展和監管支撐兩個維度研究提出食品藥品安全解決方案,提升食品藥品安全風險防控能力。
6. 生物安全保障技術研究。
開展生物威脅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檢測溯源、預防控制、應急處置等生物安全相關技術和產品開發研究,開展動物模型創制及動物實驗新技術和新設備開發,建立生物安全相關的信息和實體資源庫,構建高度整合的國家生物安全防御體系;推進“互聯網+衛生檢疫”,建立全球傳染病疫情信息智能監測預警、精準檢疫的口岸傳染病預防控制體系,建立分布合理、地域覆蓋全面的現場、區域和重點實驗室,建設生物安全防護級別高的口岸智能監測平臺,切實防止國際重大烈性傳染病傳入我國。
7. 科學健身研究。
開展全民健身技術規范研究,建立健身物聯網并開展示范推廣研究,開展公共體育服務系統支撐平臺及相關技術研究,研制穿戴式等新型運動訓練及大眾健身器材,開展基于大數據的科學健身技術方法研究。
(八)推動科學技術普及
加強公眾健康知識和防病技術的科學研究和系統篩選,從源頭保證科普知識的前沿性、科學性和權威性,探索科技傳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的模式,促進新媒體技術在科技傳播領域的應用,提高公眾科學素養,掌握健康相關知識,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有效降低患病風險。
專欄8:科學技術普及
1. 科普能力建設。
加強健康科普基地建設,建立健康科普信息化平臺,促進現代融媒體技術在健康普及傳播領域的應用,探索科技傳播與創意文化融合發展的模式。加強科普團隊建設,形成權威專家領銜、凝聚專業技術骨干和廣大志愿者的品牌科普團隊。
2. 科普資源開發。
加快建立面向公眾的健康知識和技術篩選評價體系,研究篩選一批適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傳播的科普資源,重點加強慢性疾病預防、傳染病防控、醫療急救、食品藥品安全、中醫藥養生保健等方面的科普,以及針對老年人、青少年等重點人群的健康科普資源開發。
3. 科普宣傳行動。
進一步加強科普宣傳機制建設,豐富和完善科普宣傳載體,繼續實施公眾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在充分利用好影視、圖書、報刊等傳統媒體的同時,發揮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作用,發展網站、微博、微信、APP等新媒體傳播方式,辦好“科技大講堂”,拓展傳播渠道,擴大影響力,科學權威地促進健康知識普及。
(九)推進中醫藥現代化
傳承創新中醫藥理論,構建適合中醫特點的研究模式和技術體系,健全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及中醫“治未病”技術與服務體系,加速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發展,提升中醫藥療效水平和中醫藥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貢獻率。
專欄9:中醫藥現代化
1. 中醫藥理論傳承與創新。
進一步加強中醫藥理論研究,多學科協同創新,解決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中醫藥理論傳承創新、名老中醫傳承研究、古籍文獻整理挖掘與數字化和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研究,建立傳統知識數據平臺等,加強對中青年名中醫的培養,提高中醫藥繼承與創新能力。
2. 中醫藥健康服務。
圍繞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需求,開展中醫“治未病”、中醫康復、中醫藥儀器與裝備研發等研究,突破關鍵技術,完善“治未病”理論,加強中醫預防保健(治未病)方法、技術和產品的研發與成果轉化應用,完善重大疾病風險狀態識別和風險預警模型,提高中醫診療服務能力,提升中醫康復技術水平,加快中醫藥儀器與裝備研發,加快技術標準制定,構建產業聯盟,推動產業化發展。
3. 中藥資源保障與價值提升。
針對中藥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突出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產品創制及集成示范應用全產業鏈科技創新,開展中藥資源普查及種質資源保護、中藥材生態種植及養殖、中藥炮制及配方顆粒質量保證、中藥循環利用和中藥材“非藥用部位”的綜合利用研究,形成以中藥資源為核心的“大品種、大產業”的中藥材產業發展新格局。
4. 中藥研發技術和產品開發。
以中醫傳統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和醫學研究方法,開展中藥新藥發現及評價技術研究、中藥制劑臨床標準化、中藥治療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中藥新藥創制及中藥大健康產品開發、中藥及中藥材大品種深度開發研究、減少抗生素應用及中藥替代研究、中藥高端制劑研究和中藥新藥安全性評價技術研究。
5. 中醫藥標準化。
開展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指南、中醫醫療服務與設備標準、中藥標準、針灸標準以及中醫臨床技術標準應用評價研究等,建立系統完善、適應發展需求的中醫藥標準體系,提高中醫臨床技術水平與服務能力,保障中醫醫療安全與質量,充分發揮中醫標準的技術支撐和引領作用,把握中醫藥在國際傳統醫學標準制定中的主導權與話語權。
6. 中醫藥國際化。
開展中醫臨床研究實施規范、國際多中心臨床療效評價、臨床研究證據循證評價等研究,結合國際醫藥合作重點需求并綜合考慮科技合作總體布局,推動中醫藥國際大科學計劃實施;推動中藥的國際化注冊,進入歐美醫藥市場,促進中醫藥服務和產品逐步進入國際醫藥和保健主流市場。
7. 民族醫藥傳承與創新。
開展民族醫藥傳承保護與理論研究、民族醫醫療保健服務能力提升關鍵技術研究、民族藥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民族藥產業發展關鍵共性技術提升研究和民族藥新藥研究及健康產品開發,提高民族醫藥科技創新能力與臨床服務能力,保障民族藥資源與生態安全,提升民族藥產業核心競爭力,支撐民族醫藥傳承、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十)加強創新基地平臺和能力建設
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建設,統籌加強衛生與健康領域研發基地和平臺建設,強化醫學研究領軍人才及專業人才培養,整體促進各類創新主體的協同互動、創新要素的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
【1】大力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
面向我國疾病防治需求,以臨床應用為導向,以醫療機構為主體,以協同網絡為支撐,大力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系統組織開展臨床研究、協同創新、學術交流、人才培養、成果轉化、推廣應用,打造高水平的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
專欄10: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1. 加強建設,合理布局。
結合我國疾病譜,在目前已經部署的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慢性腎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婦產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口腔疾病和老年疾病共11個疾病領域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基礎上,組織開展感染性疾病、兒童健康與疾病、出生缺陷與罕見病、骨科與運動康復、眼耳鼻喉疾病、免疫與皮膚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職業病、地方病、影像醫學、醫學檢驗、醫學營養、急危重癥、麻醉醫學、病理診斷、放射與治療等疾病領域和臨床專科的國家臨床醫學研究